二维码

大连理工创新团队:智能穿戴急需找到下一个突破点

发布时间:2016年06月23日 13:53:03

20160623-1-1.jpg

近几年,智能穿戴设备突然在我们的身边快速的普及,手环、眼镜、鞋,甚至是我们穿的衣服,全部都加上了“智能”二字,各种各样的功能层出不穷。通过不同的技术手段,智能穿戴设备逐渐的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2015年第一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中,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团队,凭借“基于IPV6的腕带式手势识别系统”,获得了全国实践组的一等奖。本周我们通过邮件的方式采访到了该项目的带头人——吴冀平,让我们听听他对未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以及创业的一些看法。


20160623-1-2.JPG

创新大赛决赛现场,吴冀平正在进行答辩

Q1:简单介绍一下你的项目
A:我们团队的项目是一款采用手腕轮廓特征学习的手势信息识别系统。相比于传统的数据手套或基于图像的手势识别方案,本方案在牺牲较少识别准确率的情况下采用腕带式设备,保证了良好的可穿戴属性与极高的使用便利性。可与当下的智能腕带等设备完美融合,提升使用体验。项目采用IPv6协议对手势识别信息进行传输,利用云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存储以及分析,通过机器学算法改善设备识别成功率。
 
Q2:目前项目有什么进展,赛后取得了哪些成绩?
A:赛后团队积极总结比赛中暴露的问题,设计及制造了识别设备3.0版本,提高识别成功率。目前团队正在测试新的识别设备。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团队合作,希望将其研发的柔性薄膜电池应用在我们的设备中,进一步提升设备的可穿戴属性。

同时项目组其他团队针对国家电网大连分公司需求,设计并制造了一型电缆沟隧道巡检机器人,已经进入最终的验收阶段,在创青春创新创业挑战赛中获得省一等奖,成功晋级决赛。
 

Q3:未来你们的“手环”还将应用在哪些方面?
A:团队计划将腕带与智能家居产品相结合成为智能家居当中的中枢控制单元,集成显示屏的腕带产品可以显示目前网络内的智能家居产品状态,配合相应的手势操作即可实现状态控制。在识别装置成功率具有突破性提升的情况下,我们的腕带可以作为复杂信息输入设备,手语翻译及识别设备等。这些都是团队的努力方向。
 
Q4:在参赛的过程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应当说本次大赛带给我很大的触动,赛尔网络的工作人员展现出的专业作风与友好状态给人很大的触动,这一点相信很多参赛选手都有感受。赛后每当有人提起教育网,我都会想起那些愉快的日子。说到挑战,其实是来自自身,精益求精的风格要求团队尽一切可能提升项目的竞争力,赛前我们度过了一段艰难的岁月。不过,大赛的肯定让我们觉得辛苦的付出是值得的。
 

Q5:未来“智能穿戴”会改变人们生活的哪些习惯?
A:诚如我在大赛报告中提到的,目前智能穿戴设备进入发展瓶颈期,无论是小米还是苹果,推出的可穿戴设备均不能给人一种颠覆式的体验。我们深知,单纯靠“可穿戴”概念销售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要求。我们发现,智能手机正在成为新的可穿戴设备,此时此刻,身处候车大厅,抬眼四望,很难否认智能手机不是切实“长在”用户手上的。当然,这是玩笑话,但却反映出目前可穿戴设备的尴尬所在,低电池容量以及低交互性大大影响了可穿戴设备体验。智能穿戴设备急需下一个突破点,这可能是以电池能量密度提升为代表的适应性改善;以AR技术成熟为代表的信息输出方法改良;也可能是以我们团队技术方向为代表的信息输入模式变革。
 
Q6:毕业后,有哪些打算,是否考虑过创业?
A:在本科至今的多年技术研发经历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由学术成果到工业产品的转化过程十分艰难,学生作品由于缺乏用户的检验,往往存在诸多不足,外形低劣,存在十分明显的“工程师”特点。而这些也正是促使我目前倾向于毕业后进入大体量公司的原因,不仅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学习。产品设计规范化、现代商业运行模式等等,大体量公司无疑是最好的学习平台。对我个人而言,创业的机会成本过高,在没有可靠商业模式、可靠团队的情况下,我不会贸然选择创业。而在目前的情况下,这两者都是非常难得的。
 
Q7:个人而言,你是更倾向于小而美的项目,还是大而全的项目?
A:毋庸置疑,小而美是绝大多数企业最初的样子,在成长为大而全之前,小米不开银行、谷歌不造汽车、百度不助纣为虐、朋友圈没有广告、人人网还叫校内、阿里巴巴不接管我们的衣食住行。

在成长为大而全的路上有的公司选择了和平发展,有的公司选择了暴力扩张。有的成长为一代巨头,有的淹没只是一瞬间。但相同的是,他们最初的样子都是——小而美。
 
再一次感谢赛尔网络公司举办本次大赛,大赛的肯定对我个人以及团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大赛组委会对人真诚、对事专业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